關於學士會館

學士會館建立於1928年,是作為促進來自舊帝國大學出身的學士會會員之間的親睦與知識交流為目的,所設立的一座俱樂部建築。
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作為震災復興建築的代表作而聞名。
1937年進行了新館的擴建,並於2002年進行了改裝工程,因此學士會館不僅學士會會員能使用,一般民眾也可以使用這些設施。
學士會館的設計由透過競賽選出的高橋貞太郎負責。高橋詮釋了「住宅中的格局和感受」的概念,在設計中將每層樓的房間巧妙地安置在L形的平面內。
1樓設有「居間(客廳)」作為談話室等,2樓「客用」區域作為大食堂(大餐廳)(201號室)等,3樓則是「書房」用作會議室,4樓則是設有「寢室」提供住宿設施。也就是能讓會員們感到親切和放鬆,如同在家庭氛圍中享受時光的會館場所,這正是高橋所設計的目的。

關於「學士會館數位典藏」

學士會館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吸引了許多訪客,這座建築不僅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也成為當地的重要地標並深受人們喜愛。
「學士會館數位典藏」利用攝影測量技術進行製作,將學士會館休館前的舊館和新館記錄成數位檔案。透過360°影片和虛擬導覽等VR內容,介紹學士會館的歷史和空間,同時幫助觀眾深入了解學士會館的獨特魅力。

360°影片「歡迎來到學士會館 - 簡介」

播放影片時,可觀賞學士會館360°全景的樣貌。
這段影片除了介紹學士會館的外觀,也介紹了「學士會館數位典藏」中所出現的每一間房間的摘要。

外觀

外觀
外觀

外牆大部分使用了帶有垂直紋路的刮痕瓷磚。

―繼續閱讀―

1樓的周圍使用了名為「富國石」的人造石,並以棋盤格的方式鋪設。而正面玄關的拱門以及勒腳則使用了名為「日出石」的砂岩。外牆的牆角上方以青銅製的徽章裝飾。

3D CG 模型 - 外觀

利用攝影測量技術所製作的學士會館3DCG模型,能讓使用者自由瀏覽和觀察其細節。除了可以使用滑鼠等操作外,使用者還可以點選模型上浮動的數字標記,切換到預設的固定角度,從不同視角欣賞模型的細節與結構。

1樓 正面玄關

1樓 正面玄關

穿過外觀中特別顯眼的半圓形拱門,即可到達正面玄關。

―繼續閱讀―

拱門的頂部嵌入有橄欖浮雕的拱心石,在中央刻有「學士會館」的館名。內部空間周圍以沉穩典雅的灰色國產大理石裝飾,天花板則採用立體感十足的石膏裝飾。

1樓 大廳

1樓 大廳

從玄關進入後映入眼簾的1樓大廳,是整個學士會館的主要空間,也可通往所有房間。

―繼續閱讀―

環繞大廳的牆壁與柱子是以淡黃色的人造石(富國石)鋪設。特別是十二角形的柱子採用了鑲嵌黃銅鉚釘的創新風格,這種設計明顯受到了維也納分離派的影響。

1樓 咖啡&啤酒酒吧「The Seven's House」([舊]娛樂室及報章雜誌室)

1樓 咖啡&啤酒酒吧「The Seven's House」([舊]娛樂室及報章雜誌室)

這間房間過去是會員們用來玩圍棋與將棋等活動的娛樂室,同時還設有報章與雜誌的閱覽室供大家使用。

―繼續閱讀―

周圍的牆壁採用了經過凹凸加工的木製壓邊,壓邊之間張貼了壁紙。據說,這樣的設計呈現出日本傳統美感,營造了一種令人感到沉穩的空間氛圍。

1樓 餐廳「Latin」([舊]談話室)

1樓 餐廳「Latin」([舊]談話室)

這個房間曾經是學士會館的會員們用來談笑風生的談話室。

―繼續閱讀―

這個房間的牆面使用了格狀框架組合的南洋材牆裙夾板,鋪設到較高的位置,天花板上露出木製的小橫樑則充分表現出都鐸風格的特徵。採用源自英國都鐸風格,讓會員們在此交談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如同英國紳士般的英式氛圍。

3D CG 模型 - 舊館1樓

利用攝影測量技術所製作的學士會館3DCG模型,能讓使用者自由瀏覽和觀察其細節。除了可以使用滑鼠等操作外,使用者還可以點選模型上浮動的數字標記,切換到預設的固定角度,從不同視角欣賞模型的細節與結構。

1樓 走廊、談話室([舊]娛樂室)

1樓 走廊、談話室([舊]娛樂室)

舊館和新館之間的寬敞走廊與談話室,是新館擴建時,對舊館辦公室進行改裝所衍生的空間。

―繼續閱讀―

面對走廊的開放式的房間,最初是作為會員專用的娛樂室所設計的,而在休館之前,這裡改為可供一般民眾使用的談話室。

新館

新館

學士會館於1928年啟用,同時吸引了大量會員使用,使得空間很快顯得狹窄。因此,在很早的階段便開始規劃擴建計畫。

―繼續閱讀―

1937年完成的擴建部分被稱為「新館」,其設計由藤村朗負責。
與之對應,原本的建築被稱為「舊館」。
新館的外牆採用了與舊館一致張貼紋路磁磚設計,從而實現了整體建築風格的和諧統一。

1樓 新館玄關、大廳

1樓 新館玄關、大廳

新館的內部裝潢相比舊館,呈現出輕鬆的印象。

―繼續閱讀―

樑下的雕刻和彩繪玻璃的設計由裝飾藝術風格的幾何學的線條組成。
新館的玄關則採用了義大利產的大理石「Travertine洞石」覆蓋整個牆面,使得空間充滿明亮的氛圍。

360°影片「歡迎來到學士會館 - 1樓」

播放影片時,可觀賞學士會館360°全景的樣貌。
此影片介紹了由高橋貞太郎以「居間(客廳)」概念設計的學士會館1樓各個房間,這些房間是訪客最熟悉的空間。

大階梯

大階梯

大階梯位於會館的中央部分,生動地連接上下樓層。

―繼續閱讀―

南洋材製成的扶手質感細膩,及寬敞的空間是大階梯的一大特色。曾經,大階梯的扶手之間鑲嵌有裝飾精美的鑄鐵柵欄,然而這些柵欄在二次大戰時因捐獻金屬而拆除了。

2樓 大廳

2樓 大廳

爬上大階梯抵達2樓後,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天花板很高的大廳。

―繼續閱讀―

大廳的牆壁上鋪設了高至接近天花板的南洋材壁夾板,施予雕刻的柱子枕樑以及天花板的曲線裝飾都展現出厚重且高雅室內設計風格。

2樓 201號室([舊]大食堂)

2樓 201號室([舊]大食堂)
2樓 201號室([舊]大食堂)

學士會館內最華麗的大宴會廳是館內保存最接近建築當時風貌的空間。

―繼續閱讀―

為了實現高天花板且沒有柱子的寬敞空間,兩側柱子採用了堅固的H型鋼結構設計。支撐樑的枕樑上雕刻有葡萄藤蔓圖案的裝飾性浮雕,象徵著豐饒。廳內後方的高牆上方設有專為音樂演奏而設的演奏台,可以想像當年悠揚的音樂曾在這寬廣空間內回蕩。此外,這裡也是許多戲劇與電影拍攝的熱門場景。
在學士會館當中是最具知名度的一處。

3D CG 模型 - 201號室,大廳

利用攝影測量技術所製作的學士會館3DCG模型,能讓使用者自由瀏覽和觀察其細節。除了可以使用滑鼠等操作外,使用者還可以點選模型上浮動的數字標記,切換到預設的固定角度,從不同視角欣賞模型的細節與結構。

2樓 202號室([舊]大集會室)

2樓 202號室([舊]大集會室)

這裡是舉辦講演會和演奏會,能夠容納眾多人數的房間。

―繼續閱讀―

雖然室內裝潢的大部分已經過改裝,但樑和天花板上仍保留為了防止回音而使用的軟木噴塗凹凸處理。這些細節讓人依稀感受到初建時的風貌。

2樓 210號室

2樓 210號室

位於新館2樓的一個大型空間,最多可容納 300 人的宴席。

―繼續閱讀―

這個房間以拱形結構且堅固的設計風格為特點。
側面的窗台與正面的壁爐均使用了黑色大理石,特別是正面的壁爐奢侈地採用了義大利進口的高級大理石「Portoro黑金花」,其黑色基底上點綴著金色與銀色的優雅圖案。

3樓 301號室([舊]特別會議室)

3樓 301號室([舊]特別會議室)

大小會議室集中位於3樓,其中角落的這間會議室,內部裝潢經過特別設計。

―繼續閱讀―

學士會的重要會議曾經在這間房間舉行。房內西式壁爐的兩側搭配了日式床之間(壁龕)的設計等,展現了獨特氛圍。

3樓 教堂([舊]閱讀室)

3樓 教堂([舊]閱讀室)

學士會館自開館以來,在此舉辦了無數的結婚典禮。

―繼續閱讀―

2002年學士會館將原有的閱讀室改建為一個教會式的婚禮會場。
在此次改裝設計中,保留了學士會館原有的木製裝飾、大理石製的窗台以及天花板上的枕樑裝飾等,巧妙地將這些原始元素融合到內部裝潢中。

4樓 客房

4樓 客房

4樓的住宿客房分布在中央走廊的兩側。

―繼續閱讀―

住宿客房內部的天花板高度經過刻意降低,營造出沉穩氛圍的小房間。室外的光線和微風透過拱型窗戶進入室內,隨意地為室內空間賦予親切宜人的氛圍。
在休館之前,學士會館為一般民眾也可使用的飯店對外開放營業。

360°影片「歡迎來到學士會館 - 2,3,4樓」

播放影片時,可觀賞學士會館360°全景的樣貌。
在這段影片中,由高橋貞太郎以「客用」為主題設計的舊大食堂(201號室)開始,為大家介紹在特別的日子裡前來使用、讓大家留下深刻的回憶的學士會館2樓至4樓的各個房間。

旬菜壽司割烹「二色」([舊]球戲室)

旬菜壽司割烹「二色」([舊]球戲室)

旬菜壽司割烹「二色」([舊]球戲室)

位於1樓大廳正面後方的房間,以提供日本料理旬菜壽司割烹「二色」的餐廳內,原本是會員們在這裡玩撞球的「球戲室」空間。

―繼續閱讀―

據說當時,香菸的煙霧瀰漫在高高的天花板,室內不斷傳來撞球的撞擊聲響。
雖然球戲室已移至其他位置,但會員至今仍繼續使用的撞球桌(Carom Table開侖球檯)是1928年引進的。

360°影片「昔日的學士會館 - 舊球戲室復原CG」

播放影片時,可觀賞學士會館360°全景的樣貌。
這部影片透過建設當時的「舊球戲室」復原CG模型與珍貴的舊照片等,讓觀眾得以回顧「昔日」學士會館的樣貌與氛圍。

學士會館的地理位置

學士會館的所在地,為近代高等教育的聖地。

―繼續閱讀―

19世紀中葉的幕末時期,日本設立了蕃書調所為開端,到了明治維新,該機構發展成為文部省管轄的洋學研究與教育機構,設立了「開成學校」。後來發展為東京大學,並在此地區正式成立。此外,附近的神田舊書店街和眾多出版社林立,與神保町周邊被稱為「書之街」有著深厚的淵源。

學士會館與戰爭

學士會館在其歷史中,曾多次成為政府機關徵用的對象。

―繼續閱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會館內的照明燈具和裝飾金屬等被迫依金屬回收令捐獻出來,因此失去了許多設備。此外,會館的屋頂上設置了高射機關槍陣地,曾經駐紮了日本軍隊。戰爭結束後,自1945年9月起學士會館被聯合國盟軍總司令部(GHQ)接收,用作極東空軍高級軍官的宿舍和軍官俱樂部,這段接收時期持續了約11年。直到1956年才正式歸還給學士會,而再度以「學士會館」之名重新開放。

學士會館的構造

學士會館鑒於之前的火災及關東大地震的經驗教訓,採用了具備耐震和防火功能的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

―繼續閱讀―

樑柱的骨架是大量進口由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美國Bethlehem Steel Corporation製造的鋼骨組裝而成。這些鋼骨被鋼筋混凝土覆蓋,外表則使用了防火材料如瓷磚、人造石和砂岩來加強耐火結構。此外,使用了約700根的松木樁打入軟土地基中來支撐這座重型建築。

360°虛擬導覽

您可以體驗360°虛擬導覽,邊走邊探索學士會館的各個空間。

文化庁

令和6年度 文化資源活用事業費補助金(文化財多言語解説整備事業)


制作:学士会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チーム

学士会ロゴ

  • 文化財保存計画協会
  • ハコスコ
  • 太陽企画
  • 三菱地所設計
  • ジャスト